文/王太雄
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襄阳市群众艺术馆于11月11日晚,在群星音乐厅举办了气氛热烈、欢乐祥和的“岁月如歌——郭莉莹从艺50周年音乐会”。襄阳市艺术剧院国家二级演员郭莉莹以其美妙的歌喉,动听的演唱,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新时代,抒发了她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无限深情,奉献了一场美妙动听的视听盛宴,受到了文艺界专家及广大观众的广泛好评与赞誉。
音乐艺术是通过演唱者的声音和有组织的音乐语言而创造的听觉和视觉相融合的演唱艺术。演唱者须把音乐与语言高度结合,情感与肢体动作相协调,音质、音色、气息和共鸣腔体相融合,对音乐作品的词曲进行有声有色有形的二度创作,使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情感和乐音形象得以立体的艺术呈现,由此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声乐(演唱)艺术较之其它门类的艺术就更具艺术感染力、感召力、亲和力等等。由于演唱艺术的特性决定了对演唱者自身条件,诸如:嗓音、乐感、灵性等等,有着比较特殊的要求,可想而知,要想当好一名好的歌唱演员,唱好每一首歌曲该有多高的难度,又是多么的不易。然而,郭莉莹从艺50年,能始终如一,坚忍不拔,不畏艰辛,踔力奋进在自己所喜爱的歌唱事业道路上,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成为襄阳人民喜爱的一位优秀演员,印证了她50周年“岁月如歌”的艺术人生。
郭莉莹是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襄阳市音乐家协会声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襄阳市艺术剧院国家二级演员。50周年的艺术生涯,练就了郭莉莹一副百灵鸟般的好嗓音和扎实的唱功。在此次音乐会上,郭莉莹演唱了著名歌剧中的三首歌剧咏叹调和七首艺术歌曲,以她扎实的声乐演唱功底、美妙的歌声和声情并茂的精彩演唱,博得了鲜花、掌声和广泛赞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世纪的1972年,郭莉莹还是襄阳四中的一名小女生,因为嗓音清脆,长相漂亮,身材匀称,爱唱爱跳,性格活泼,被当时的襄阳地区文工团特招进团。从此,她经过长年系统的芭蕾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戏曲毯子功、科学发声、台词训练、表演技巧等等专业科目的培训和自已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逐渐成长为该团的一名优秀的舞台艺术表演骨干人才,并在该团的歌剧、话剧、歌舞剧、小品中担纲了许多主要角色,塑造了一些不同年龄、性格、职业、身份的舞台人物形象,演绎传唱了一批红色经典歌曲,传承了红色基因,赓续了红色血脉,传播了中国好声音。
为了提升演唱能力和水平,增强自身艺术素养,夯实声乐与表演的基本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郭莉莹常常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和闲暇时间,坚持到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和武汉市歌剧舞剧院拜师求教,并借随团进京演出的机会,放弃游览,经熟人介绍,专程到中国音乐学院聆听教授、歌唱家的声乐课。经年累月的孜孜以求和刻苦训练,终能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她自已的演唱风格。正如1990年湖北省文化厅开展的专业剧团新人新作《比赛简报》对其获奖作品所作的评价那样:“郭莉莹音色甜美,唱得有韵味,舞台感觉好。”三句话简明扼要地从“音、韵、形”三个方面概括出郭莉莹演唱风格的“美、味、好”的特色。
郭莉莹是一名精益求精、不懈追求的歌唱演员。自从她13岁进团到63岁的今天,从未停止或放慢对声乐艺术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脚步。参赛歌曲《白发亲娘》,她反复练唱过上百遍,并找专家指导打磨多次。就在此次音乐会之前,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仍然每天都把音乐会上要演唱的歌曲,反复琢磨,反复练习,反复录音,反复播放,反复试听,力求达到每个乐句、每个音符、每个吐字都要精准呈现。她深知,音准、节奏、气息、共鸣、发音管道的通畅,以及与情感表达的有机融合,才能达到对不同音乐作品演唱精准到位,清脆悦耳,动人心弦的效果。
此次演唱会上,她把在歌剧《红珊瑚》中排演珊妹的核心唱段《海风阵阵愁煞人》又重新进行了打磨。唱段首句“海风阵阵愁煞人”,她演唱的悲愤激昂,并借鉴戏曲甩腔的唱法,着力表现了渔家姑娘愤懑抗争的强烈情感;她演唱歌剧《洪湖赤卫队》“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当唱到“爹爹棍下把命丧”一句时,则用几近哭腔的颤音,把爹爹命丧棍下的悲惨境遇表现的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在演唱歌剧《江姐》“五洲人民齐欢笑”的唱段时,她调动共鸣腔体,运用气息贯通的声乐技法,把情感节奏处理的跌宕起伏,把音乐节奏的快慢板演唱的错落有致,流畅完整。通过声音、表情和运用自如的声乐技巧,塑造了江姐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在演唱艺术歌曲《长江之歌》时,则以雄伟大气、宽广明亮的唱法,唱出了了长江母亲河的波澜壮阔、恢宏磅礴的气势;《蓝色爱情海》是央视青歌赛的参赛歌曲,她以低吟浅唱和激情澎湃相结合的演唱方式,成功地诠释了这首难度较高的声乐作品;尽管《白发新娘》是她参加全省专业剧团比赛的获奖歌曲,但在此次音乐会演唱之前,她仍然多次戴着耳机默默地练习,对着镜子细扣表情,以致不知不觉,动情之处禁不住泪流满面。
郭莉莹是一位奉献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都很强的好演员。在50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她能始终坚持奉行文艺服务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深入观察体验生活,探寻滋养艺术的源泉,激发演唱的激情和灵感,不断丰富自已的生活阅历,增强综合素养,提高歌唱水平和表演能力。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和舞台实践,已成为市歌舞剧团不可多得的“戏路子宽,可塑性强,一专多能”的好演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文化精神生活和娱乐活动普遍贫乏,农民渴望看戏。因此,文化部号召全国专业院团必须“送戏送到边,上山上到顶”,在艰苦送戏到基层的过程中,她和团里同事们一起送戏下乡。在能拉板车通行的乡镇村庄就拉板车去演出,在不能拉板车通行的地方,就肩挑背扛着服装道具去演出,直至把戏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把欢乐送到田边地头。在送戏下乡的过程中,她和同事们都吃过很多苦,受过许多累。令郭莉莹最为伤痛的是,一次夜晚,在演出完备返回驻地的途中,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她与同事们很艰难地拉着板车奔跑在泥泞的土路上,一路上她摔了好几跤,导致她结婚几年才怀上的孩子流产了。郭莉莹深知“戏比天大”的职业操守,她擦干了眼泪,强忍着悲痛,依然坚持要求行进在送戏下乡的路上,继续为农民群众演出。
郭莉莹自离岗退休后,受聘担任了湖北省艺术学校襄阳校区的声乐教师。她忠于职守,教学严谨,爱生如子,经她教过的学生,大都以优异的专业成绩考入理想的音乐院校。她常说:“我是党培养教育成长起来的文艺工作者,我要把我的歌唱和对各种舞台人物塑造的经验体会,回报给社会,传授给广大爱好声乐艺术,以及爱好舞台表演的青年学生和中老年朋友们。”十余年来,她不计报酬地为多个社会文艺团体辅导声乐学生近百人,无偿地为他们编排文艺节目50余个。经她编排指导的一些文艺节目,在参加各类文艺表演赛事活动中,获得许多奖项和荣誉。她热心公益,热情辅导社会文艺团体,无偿为他们教学和编排节目的事迹也被多家媒体予以了宣传报道。
在音乐会现场,当主持人采访郭莉莹时,她深情地说:“举办音乐会不仅是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群众艺术馆给自己提供了声乐与表演艺术的舞台,还是对自己50年来舞台表演专业的回顾总结和汇报演出。更是人民群众和业内专家对自己50年来声乐表演能力与水平的检验。”她表示,在今后的岁月里,依然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只有坚持学习好,才能教得好。只有深入生活好,才能把角色塑造好。愿郭莉莹以后的艺术人生“岁月如歌”,更加精彩,达其愿景。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襄阳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